宋代时期的点茶用的是什么茶(宋代点茶口感如何)

一、宋代最流行的喝茶方式是抹茶,什么是抹茶

1、抹茶这是指一种研磨成粉的绿茶,最早的时候是源于中国的隋朝时期,早在中国唐宋时期的时候,在我国就已经有建立起来了完整的寺院抹茶茶道,但是到明代了之后,这种抹茶茶道工艺逐渐没落。但是抹茶在其他的国家却没有没落,反而流传到了日本之后被发扬光大,还成为了日本的国粹之一。在九世纪末的时候,抹茶这种喝茶的方式跟随着日本遣唐使进入到了日本,很快抹茶就被日本人民接受,并且推崇,成就了今天的日本茶道。抹茶的这种工艺繁荣于唐朝时期,这是因为在唐朝的时候,因为开元之治,整个朝代都进入了繁荣太平的日子,大家就开始研究如何享乐如何挥霍,于是在茶方面就研究出来了大门道。抹茶的基本工艺是将春天茶叶的嫩叶,用蒸汽杀青之后做成茶饼保存,然后在使用前放在火上再次烘焙干燥,干燥完成之后,再使用天然的石头,将干燥后的茶饼研磨成粉末。光是看着所记载的这种制作方式都觉得复杂,更何况实际操作起来。抹茶的工艺传到了日本之后变成了直接采用覆盖栽培的茶叶鲜叶,未经揉捻直接干燥制成的茶叶,才用石磨研磨成粉末。

2、抹茶不仅仅是在制作的时候就显得很复杂,并且在喝的时候也是极尽风雅,到了宋代,大家喝茶都是用点茶法,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面,然后注入少量的沸水调成糊状,然后再注入沸水搅动之后,茶末上浮形成粥面。这种复杂的使用方法,到了宋代反而还成了上至帝王将相,下至平头百姓,人人都崇尚的喝茶之法。而到了明代的时候,朱元璋为了省去这奢靡之风,减轻百姓的负担,泡茶的时候直接用冲泡法,并且对于茶还下了三道禁令,禁止大壶大盏喝茶,禁止使用茶饼,禁止喝抹茶,此令一下抹茶突然就消失了。

二、点茶用什么茶粉

1、点茶用的茶粉是用茶叶研磨出来的,唐代是将茶碾成细米般的颗粒状,而宋代却是将茶叶碾得越细越好,成粉末状,碾完之后还要用罗筛筛几次,目的是要使茶粉足够细。

2、点茶法是宋代斗茶所用的方法,茶人自己饮用亦用此法。这时不再直接将茶放入釜中熟煮,而是先将饼茶碾碎,置碗中待用。以釜烧水,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中的茶。为了使茶末与水交融成一体,于是就发明了一种用细竹制作的工具,称为“茶筅”。

3、古时,点茶与点汤成为朝廷官场待下之礼,多见于宋人笔记,王国维《茶汤遣客之俗》已有考证,云:“今世官场,客至设茶而不饭,至主人延客茶,则仆从一声呼送客矣,此风自宋已然,但用汤不用茶耳。”

4、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,上至王公大臣、文人僧侣,下至商贾绅士、黎民百姓,无不以饮茶为时尚,饮茶之法以点茶为主。

5、点茶是两宋饮茶的主流形式,是中国古代茶艺的代表之一,已传播到日本、韩国、朝鲜,它对日本抹茶道和高丽茶礼产生较大的影响。它的重现具有历史、文化、艺术、科学等多重价值和意义。

三、宋代点茶文化是什么

1、宋代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,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,然后再注入沸水,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,同时用茶筅搅动,茶末上浮,形成粥面。

2、其实,点茶就是把茶瓶里烧好的水注入茶盏中。具体操作是:在点茶时,先用瓶煎水,对候汤要求与唐代是一样的。而后将研细茶末放入茶盏,放入少许沸水,先调成膏。所谓调膏,就是视茶盏大小,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茶盏,再注入瓶中沸水,将茶末调成浓膏状,以粘稠为度。

3、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,上至王公大臣、文人僧侣,下至商贾绅士、黎民百姓,无不以饮茶为时尚,饮茶之法以点茶为主。

4、点茶是两宋饮茶的主流形式,是中国古代茶艺的代表之一,已传播到日本、韩国、朝鲜,它对日本抹茶道和高丽茶礼产生较大的影响。它的重现具有历史、文化、艺术、科学等多重价值和意义,使得衰落700多年的古茶礼,通过后人对宋人留下大量史料和书画作品的研究和梳理,仿制出宋代团饼茶,复制出宋代点茶茶器、宋人服饰和茶礼,推进了中华茶文化完整保存的进程。

四、唐宋时期到底是怎么喝茶的呢,想知道点茶法的流程

1.点茶法是流行于宋代贵族阶层中间的饮茶方式,而唐代高层社会喝茶的方式是煮茶,煮茶和点茶完全不同,煮茶是把茶粉投到“釜”里煮,点茶是将茶粉放在茶碗里,然后用细颈长流的“汤瓶”将开水冲进碗里。

2.唐宋时期的饼茶可视为今天蒸青绿茶的前身,所以没有发酵工艺,茶叶的发酵工艺,大概和中国的大多数发酵食品一样,应当是明清之际,由茶农在无意之中发现的。这也可以解释,为何福建、广东等湿热省份,最终成为乌龙茶、红茶的主产区。

3.日本的茶叶制作技术,完全是从中国传播过去的。当然后来人家进行了很多本土化的改良——不过这也没什么意思,日本今天的蒸青绿茶难喝得很,抹茶粉就更难喝了!

4.茶叶经过碾碎之后,是要用茶罗筛过的,否则直接用碾碎的茶叶碎片点茶,那画面得有多美,简直不敢直视。

唐代以前的中国人用茶就是直接将茶叶掺和着葱、姜、橘子等调料烹煮成粥吃的,类似于现在的蔬菜羹!而且,直到宋代,烹茶都是要放盐的!

三国时期魏人张揖在《广雅》中记载了当时制茶与饮茶的方法:"荆、巴间采叶作饼,叶老者,饼成以米膏出之。欲煮茗饮,先炙令赤色,捣末,置瓷器中,以汤浇覆之,用葱、姜、橘子芼(掺和之意)之。其饮醒酒,令人不眠。

到了唐五代时期,在陆羽的大力推广下改成煎茶:烧水至鱼眼沸后,先放盐,再放芥末,最后放茶叶末,煎到沸腾为止。类似现在的煎药。

唐封演《封氏闻见记》记载:“楚人陆鸿渐为茶论,说茶之功效,并煎茶炙茶之法。”“于是茶道大行,王公朝士无不饮者。”

唐白居易《睡后茶兴忆杨同州》诗有"白瓷瓯甚洁,红炉炭方炽。沫下曲尘香,花浮鱼眼沸"。

到了宋元时期,又改为点茶:把茶叶末放到茶盏里,先用水把茶调成糊状,然后用开水冲泡而成。有的人还要往里面放一些乱七八糟的调料。类似现在的冲调的芝麻糊、豆奶。宋苏辙《和子瞻煎茶》诗有"北方俚人茗饮无不有,盐酪椒姜挎满口",黄庭坚《谢刘景文送团茶》诗有"刘侯惠我小玄壁,自裁半壁煮琼糜"。

真正如现代人泡茶喝的,还得等到明代中期了。明人沈德符的《野获编补遗》载:“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,汲泉置鼎,一瀹便啜,遂开千古茗饮之宗”